close


本內容刊登於巨報1271期六版 101/1/9~101/1/16


劉克襄說故事 小行星撞擊生命的感動


記者/王薏茹報導
 人生有沒有意義?劉克襄認為,每個人都像是顆小行星,如同天文科學家的歸納與分類,有些類別多、有些類別少,還有許多混沌未明。因此,人生有很多可能,並非沒有意義,透過很多小事累積,形塑出自己的高度和亮度。
 無論是探勘沙韻古道墜崖的林克孝、登珠峰殉山的拾方方、尋找台灣雲豹未果的姜博仁,或老濃溪上游的布農族部落,甚至是劉克襄小兒子染髮解悶、懷疑生命意義等,每顆小行星都以獨特生活經驗,轉化成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相遇》中,一篇篇撞擊生命的動人作品,讓這本2011年嘉義市城市之書有著滿滿的感動。



↑劉克襄著作,2011年嘉義市城市之書《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相遇》


劉克襄小檔案
曾任:中國時報副刊編輯
著作:十五顆小行星、11元的鐵道旅行、風鳥皮諾查、台灣舊路踏查記等作品
部落格:blog.chinatimes.com/aves
簡介:1957年生於台中縣烏日鄉,現為作家、自然觀察者。年輕時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開啟台灣自然寫作風氣,大至地理文史論述,小至昆蟲花草,嘗試過多種自然寫作文體和題材。近來以生態旅遊、古道探查及社區營造為主。曾出版詩集、散文、小說和自然旅行指南等著作三十多本,並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台灣詩獎、吳三連獎、台灣自然保育獎等。



拾方方大敗的寶貴教訓
 「選擇」,是每個人常面臨的情況。1994年5月,苗栗頭份登山隊攀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隊員拾方方成功登頂,成為台灣第二位登上珠峰的人,卻於返程遇上大雪,消失在第二台階,而有「天國之門」別稱的第二台階,也是192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馬禮洛與隊友厄文當年消失位置。隊友則在珠穆朗瑪峰基地營附近,為拾方方立下衣冠塚。
 劉克襄表示,友人張瑞恭從那次帶隊出事後,意志消沉十多年,而拾方方當時不顧氣候狀況及隊長指示堅持攻頂,日記中也曾提及「深深了解自然力量的偉大,深具完美、創造及毀滅性」,卻仍選擇套上珠峰這指魔戒,堅決完成登珠峰夢想,背負著長期以來的訓練與付出,拋棄生死、成敗,選擇成為珠峰的一部分,而他的「大敗」,不僅是台灣首位登珠峰遇難者,也是山友的寶貴教訓。
 台灣第一位成功攀登珠峰的女性江秀真曾向劉克襄表示,「24歲登上聖母峰的自己,其實是99﹒9%擁有了好運氣,拾方方的消失一直是我們的借鏡。」過去台灣的登山文化處於爭先恐後狀態,當時海外遠征尚未成熟,登山必須更有勇氣與智慧。


姜博仁眼中的台灣雲豹
 費時三年多,姜博仁以渺茫的台灣雲豹為研究對象,地毯式調查傳聞中獵捕台灣雲豹次數最多的大武山區和雙鬼湖地區,姜博仁歷經指導老師美國野生動物學者在台灣大武山區意外病逝,及杜鵑颱風來襲撤隊下山時女隊員罹難,不僅讓他自責做了研究,也再度驗證台灣雲豹恐怕已經滅絕。
 與姜博仁有數面之緣的劉克襄認為,憑藉自己長年經驗,從事野外調查者,死亡可能隨時會發生,若生命結束於自然環境,如同軍人戰死沙場了無遺憾,而姜博仁和斐家騏共同發表的台灣雲豹報告,即使失敗了,也是台灣有史以來最翔實的相關報告,但這也代表台灣山林日漸脆弱。台灣雲豹是食物鏈頂端,也意味著森林的完整和成熟,當森林生態失衡,牠通常最早消失,而台灣雲豹早已被列為最稀有、最瀕臨絕種動物。
 台灣雲豹真的存在嗎?劉克襄曾向魯凱族小獵人詢問,小獵人則回說:「今天晚上,我去作夢看看,明天再告訴你答案。」隔天,小獵人跳上石頭、手指向另一顆石頭說:「昨晚在我夢裡,雲豹來到這石頭趴坐,告訴我今天是好天氣,可以出去打獵。」十多年後,劉克襄與姜博仁短暫重逢,言談間彷彿看見最後一隻雲豹,在姜博仁眼中出現,他依舊有著多年前為了賞鵜鶘翹課,與翹班賞鵜鶘的劉克襄萍水相逢時,眼中展現的那股執著與純真。



↑憑藉想像,劉克襄畫出台灣雲豹棲息樹上模樣(圖劉克襄提供)



↑劉克襄與姜博仁為賞鵜巧遇,雷同裝扮讓兩人相視而笑。


有些地方,並不適合觀光。
 劉克襄曾陪官員考察荖濃溪上游的高中部落經費運用成果,卻只見一座竹橋,200萬經費去處著實令人疑惑。為了不成為第二個達娜伊谷觀光景點,位於南橫公路、高雄縣桃源鄉的布農族部落,申請經費恢復、保留塔羅溪流原貌。面對官員的詢問,布農族族人回應:「經費都用在腦了!」
 跟著布農族中年嚮導腳步,劉克襄一行人穿越小山谷,各種蝴蝶翩翩起舞,在溪流較湍急處,沿襲傳統只搭簡便竹橋跨越,但低頭看溪流卻未見一尾大魚,只見小魚游來游去。嚮導為證明溪中有大魚,準備拋下麵包屑前還特別解釋:「我現在要做一件很不好的事,請你原諒我,我平常不會這樣的。」霎時間,躲在岩石下的肥大野生苦花現身啄食,也讓劉克襄對這樣非人類為中心的深層生態學理念落實動容不已。
 面對50幾歲布農嚮導能有如此自然保育觀念,回想著達娜伊谷溪中苦花,因熟悉人群丟麵包習性,總會貿然群聚溪岸等待餵食,高中部落對溪流保育更是珍貴,因苦花通常很怕人,越大尾越愛躲在岩洞不易發現。
 雖然之後發生八八風災,劉克襄在網友留言中得知高中部落仍堅持著溪流保育決心,「生活可以貧窮,但絕非生命的唯一」。這個只剩老弱婦孺的高中部落,真的不適合觀光,劉克鄉也透露,有些區域是要讓老人能快樂死去的地方,能坐在樹下,在大自然陪伴中離開人世。


聽眾感言
(下圖右至左)賴明貞老師與學生莊于慧
 因任職文雅國小,劉克襄老師的《風鳥皮諾查》剛好為指定閱讀書單,特別帶小朋友前來聽演講,希望能藉由跟作者的接觸,加上書中鳥類插圖、特有生物中心戶外教學,提升孩童閱讀興趣,認識生態議題,並將作者簽名當作閱讀獎勵。




↑劉克襄的簽名,圓潤可愛。



↑劉克襄應聽眾要求,幫書迷簽名留念。


★更多在地生活資訊/求職求才/租屋跳蚤/旅遊美食,
請速洽嘉義在地報~巨報網站:www.GBO.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巨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