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刊登於巨報1322期三版 102/1/7~102/1/14


中風復健方式多 因人而異


記者/王薏茹報導
 除了上週提過的「功能性電刺激」,中風復健方式,主要依不同患者腦部損傷部位、損傷程度及失去的功能來設計,而中風復健動作訓練,由布朗斯壯動作分級理論與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等理論支持。本週祥太醫院復健科主任暨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葉書銘,透過案例分享,讓你瞭解這兩種復健理論及訓練方式有何不同!


案例一:復健黃金期 多用布朗斯壯分級理論
 去年年底,寒流來襲的夜晚,有高血壓的63歲秦阿公,電視看著看著,就開始打盹,家人看到秦阿公睡著了,於是叫醒他到房內休息,秦阿公半睡半醒間,起身走向房門,結果右側手腳無力,突然癱軟,讓秦阿公跌倒在地。
 家人見狀連忙將秦阿公扶起,卻發現秦阿公講話含糊不清,無法表達剛才發生什麼事,於是連忙送醫就診。在醫師診斷下,發現秦阿公罹患「出血型腦中風」,因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流出壓迫腦部,且有輕微口齒不清現象。醫師建議秦阿公接受復健治療,一開始秦阿公右側手腳都無法自主活動,屬於布朗斯壯第一級,經過一段時間的復健治療以及腦部血塊自行吸收,秦阿公一個多月出院時,右側肢體的布朗斯壯分級(Brunnstrom Stage)已經有三至四級,可慢慢進行翻身坐起、轉位等動作。


醫師來解惑
  「中風前3到6個月黃金期的復健治療,目前大多數醫療機構都根據布朗斯壯分級理論(Brunnstrom Stage),安排動作訓練設計。」祥太醫院復健科葉書銘表示,儘管近年來臨床研究指出另一種「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成效較顯著,但因CIMT對患者篩選較為嚴苛,且需要患者高度配合,臨床上仍以較實用的布朗斯壯分級理論,應用於治療患者上。
 什麼是布朗斯壯理論?祥太醫院葉書銘醫師解釋,布朗斯壯共分六級,例如第一級「癱軟」,此時無肌肉張力,患側無法產生動作,此時主要訓練為肌肉電刺激,延遲肌肉萎縮;以及被動關節活動,避免關節攣縮。
 布朗斯壯第二級為「痙攣狀態」,肌肉開始出現張力,訓練時除了第一級的內容外,應加上一些促進的動作訓練,例如:健側與患側肢體同時出力,以誘發患側自主動作產生;第三級「開始有自主與協同動作」,患肢張力痙攣狀態從第二級開始增加,在本級達到最強,此時雖然患肢可出現自主動作,但通常是所謂「協同動作」,就是每條肌肉都一起動,一起彎曲、一起伸直,儘管有動作卻不能達成功能;第四級「開始獨立動作」,肌肉張力漸漸下降,協同動作也逐漸減少,患者動作功能逐漸恢復;第五期「獨立動作更趨成熟」,肌肉張力慢慢恢復正常,且協同動作幾乎消失,可進行手部精細動作訓練;第六期「接近恢復正常」,只在速度快或高度協調性交替動作時,才有異樣。
 「並非所有腦中風病人,都能恢復到布朗斯壯第六級。」祥太醫院復健科葉書銘醫師提醒,根據經驗,影響腦中風患者復健程度,取決於患者年齡、腦部受傷程度,有時發病當下就已知預後不佳,但患者是否積極配合復健治療,也是重要關鍵,有些明明有復原潛力,若被自己耽誤,未免可惜。本例秦阿公腦部出血量少、受損範圍小,若搭配積極復健,通常有較好復原效果。


案例二: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 不容忽視
 與案例一發病時間相近,去年底的某個寒流清晨,喜歡運動的60歲阿雀嬸,如同往常般準備到公園練早操,但還沒踏出家門,就因右側手腳無力,癱坐在沙發上,在阿雀嬸呼喊聲中,驚醒睡夢中的家人,趕緊帶阿雀嬸到醫院接受診斷。
 經過醫師診斷後,阿雀嬸罹患「梗塞型腦中風」,幸好腦部受損範圍不大,且患側肢體尚有自主動作,她的狀態符合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最低標準,在醫師分析與建議下,阿雀嬸決定把握中風前3至6個月黃金期復健,以CIMT配合功能性電刺激,但後來因CIMT過程太嚴苛而放棄,讓阿雀嬸直喊「吃不消」,最後改用布朗斯壯方式進行復健。


醫師來解惑
 「無論是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或布朗斯壯理論(Brunnstrom Stage),兩者都適用於中風前3至6個月黃金復健期」,祥太醫院復健科葉書銘醫師透露,患者進行CIMT復健方式時,除了患肢需符合最低標準(手指能伸直至少10度、手腕能伸直至少20度、無過度痙攣、有明確認知功能),訓練時患者需抑制健側肢體使用,強迫患肢長時間進行高重複性日常功能訓練,造成患者即使符合CIMT訓練標準,也常因配合意願不高而作罷。
 葉書銘醫師表示,「根據近年來臨床研究顯示,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可對患者手部帶來較好復健成效,但前提是患者符合前述最低標準,且積極配合復健。」通常,CIMT執行方式為持續兩週在90%患者清醒時間,抑制好側上肢,而抑制過程中患者需使用患側上肢,達成重複性高的日常生活功能任務訓練(每天至少5小時訓練)。
 「儘管CIMT目前屬非主流復健方式,但在某些特定族群患者,確實有臨床應用價值。」尤其是某些已經過了半年黃金恢復期,上肢、手部已有動作控制,但功能還很差患者,經過CIMT訓練仍可出現動作恢復。過去因上肢自主動作不明顯,造成CIMT執行困難等限制,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近年來也有功能性電刺激、機械手臂等器材來幫忙治療進行,說不定在不久將來,CIMT可能成為中風患者上肢功能訓練的主流治療。


復健方式比較圖(資料提供/祥太醫院復健科)


























項目



布朗斯壯理論(Brunnstrom Stage)



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



適用



中風黃金期



中風黃金期及中風後期



臨床應用



主流



非主流



簡介



分1到6級,不限制健側,以原始反射和協同動作等,誘發動作控制能力,再透過訓練期望恢復為正常動作型態



患者狀態須符合最低標準,且長時間限制健側,逼迫使用患側完成重複性高的日常生活功能任務,多用於手部患肢訓練



成效



腦中風程度因人而異,無法預估患者能恢復到哪一級,但患者配合意願較高



須符合最低標準才可執行,成效較顯著,但因過程嚴苛,患者配合意願較低



備註



可搭配功能性電刺激,進行復健




 


下週預告
 中風患者長期會有張力增加問題,天冷時尤其明顯,除造成某些動作無法達成,甚至更進一部影響穿脫衣服、步態等功能。下禮拜祥太醫院復健科葉書銘醫師,將分享復健科幫助中風患者減少肌肉張力方法,協助身體恢復功能。


祥太醫院
呼吸照護、復健治療、護理之家、洗腎中心


復健科主任醫師葉書銘
經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前署立嘉義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等
地址:嘉義市延平街490號(舊酒廠對面永和街口)
電話:05-2230398


更多在地生活資訊/求職求才/租屋跳蚤/旅遊美食,
請速洽嘉義在地報~巨報網站:www.GBO.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巨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